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升本招生

2018年专升本招生简章

2018-02-24 16:01:41点击数:

 

 

兰州理工大学坐落于甘肃省省会兰州市,是甘肃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高校,国家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重点建设高校,国家大学生创新型实验计划和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入选高校,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备军官选拔培养基地,东南大学对口支援高校。

学校前身是1919年的甘肃省立工艺学校;1958年,在组建兰州工学院的基础上,将甘肃交通大学并入,定名为甘肃工业大学;1965年,学校划归第一机械工业部,同时将东北重型机械学院和北京机械学院的水力机械、化工机械、石油矿场机械和焊接工艺及设备专业成建制全部迁入,并从湖南大学、合肥工业大学抽调一批教师来校工作;1998年,转制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院校;2003年,正式更名为兰州理工大学。经过9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学校已成为一所工科实力比较雄厚、理科水平不断提高、文科具有一定特色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理工科大学。

学校现有两个校区,占地面积2430亩,校舍建筑面积108.9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14.4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值3.6亿元;图书馆馆藏图书223万册。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完善质量保障体系,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入选了全国首批99个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学校设有19个学院、1个教学研究部,设有研究生院、温州研究生分院。有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是教育部首批示范性网络社区(易班网)试点高校,面向全国招生,有全日制在校生27075人,在2006年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5%以上,被教育部授予“2009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称号。2015年,在解放军四总部组织的、有117所国防生培养地方高校参加的国防生军政素质基础达标考核中,我校国防生以全优的成绩位列第一名。

学校有教职工2309人,专任教师1412人,其中高级职称813人,博士生导师111人。有共享院士4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柔性引进长江学者”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30人、百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有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师德标兵全国优秀教师”1人。有甘肃省领军人才35人、飞天学者”23人,省级教学名师”10人。

学校是我国首批学士、硕士学位授权高校,是甘肃省第一所具有工学博士学位授予权、第一所设置工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高校。现有9个学科门类,涵盖了工学、理学、管理学、文学、法学、教育学、医学、艺术学、经济学。有16个省级重点学科,4个国防特色学科方向,工程学材料科学两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冶金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在第三轮学科评估中分别位列全国高校第11位、26位。有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5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8个一级学科硕士点、9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有5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有工程硕士(18个授权领域)、工商管理硕士、会计硕士、国际商务硕士、法律硕士、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学校有66个本科专业,其中有6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教育部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有4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3个专业通过住建部专业认证。

学校大力推进学研产深度融合,主动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在有色金属新材料及先进加工、高端装备及数控加工设备、新能源技术及装备、石油化工流程装备、工业控制及信息技术、土木工程及防灾减灾等研究方向形成了鲜明特色。学校现有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2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5个、省部级科研机构34个。学校有省部共建有色金属先进加工与再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有经国家发改委批准成立的有色金属合金加工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高新技术成果推广中心是首批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大学科技园是国家级大学科技园,有经工信部批准的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是甘肃省首家拥有军品三证的高校。学校承担了包括“973”“863”在内的多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十二五期间科研经费达到4.8亿元,入围了2015年度中国高校科研经费亿元榜,2016年科技经费达到1.4亿元,入围了2017年中国大学及科研院所研究影响力200强;SCI收录论文在全国高校排名达到140位,EI收录论文在全国高校排名达到71位。

学校与兰州市、酒泉市、白银市、金昌市、温州市等20余个省内外城市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与酒钢公司、金川公司、兰州石化公司、兰石集团等200多家企业建立了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学校积极深化与地方政府、企业的合作,成立了兰州理工大学——金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镍钴金属新材料协同创新中心西北低碳城镇支撑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甘肃省工业经济发展研究院甘肃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研究中心中国国际电子商务培训学院——甘肃省分院兰州理工大学兰州新区产业发展研究院兰州理工大学金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工程技术研究院兰理工大学温州泵阀工程研究院兰州理工大学白银新材料研究院兰州理工大学兰石研究院等科研机构,助推经济社会发展。

学校大力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主动服务一带一路战略,与美国、俄罗斯、英国、澳大利亚等40余所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是上海合作组织大学中方项目院校,加入了一带一路高校战略联盟,与台湾中正大学、昆山科技大学、静宜大学等签署了校际间的合作交流协议,与上海外国语大学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学校通过国家公派留学项目、西部特别项目、“2+2”“1+2+1”等交流项目,每年派出200余名师生赴国外学习交流。学校具有中国政府奖学金留学生招生资格,有来自35个国家的外国留学生250人。

学校秉承奋进求是的校训,大力弘扬以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为主要内涵的红柳精神,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成绩喜人,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等学校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全国文明单位易班共建示范高校等荣誉。

十三五时期,学校将继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努力在2019年建校百年之际,把学校建设成为具有一流工科、坚实理科、特色文科的国内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

 


 

 

专业介绍

Ø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本专业具有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流体机械及工程、可再生能源与环境工程、热能工程和工程热物理二级学科博士点;具有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硕士点,流体机械及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热能工程和工程热物理二级学科硕士点。本专业以气动力学、工程力学、热工学和流体机械等理论为基础,培养掌握新能源生产、转化、利用与动力系统研发的基本理论与应用技术,能够从事风能、动力工程及太阳能利用领域的设计、制造、运行管理、研究开发和组织管理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可在风力发电企业、风电设备制造企业、太阳能发电企业、太阳能利用设备制造企业、相关科研院所及有关政府部门等单位,从事风能和太阳能利用的规划、设计、施工、运行与维护,风电机组及太阳能利用设备的设计与制造,风能及太阳能资源的测量与评估,风力发电及太阳能发电项目管理等工作。

普通专升本为全日制3+2学习形式,考取专升本后需要在我校进行2年全日制学习,专升本科毕业生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英语、工程图学、理论力学、流体力学、热工学、空气动力学、材料力学、电机学、机械设计、新能源概论、太阳能利用技术、风力发电原理、风力机设计理论及方法、风电机组设计与制造、风电机组监测与控制、风力发电场、风电场电气工程等。

   实践环节:金工实习、机械工程综合测绘、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专业生产实习、专业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创新实验等。

 

Ø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本专业所在的电气工程一级学科为甘肃省重点学科。在可再生能源发电与智能电网、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等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在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机与电器、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等学科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在电气工程领域具有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本专业培养具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领域相关的基础理论、专业技术和实践能力,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和外语应用能力、一定的管理科学知识,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可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领域从事装备设计与制造、系统分析与运行、技术开发与技术管理、技术咨询与技术服务、科学研究和教育教学等工作。毕业生可就业于机械、电力、电子、信息、石油、化工、交通、冶金、国防、航空航天、市政与建筑、新能源等领域。本专业设电力电子与电气传动、电力系统自动化两个专业方向。

普通专升本为全日制3+2学习形式,考取专升本后需要在我校进行2年全日制学习,专升本科毕业生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主要课程:电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机学、电磁场理论、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语言、软件基础、硬件基础等)、自动控制原理、电气技术、电气控制与PLC应用、运动控制系统、电力系统分析、继电保护原理、计算机控制技术等。另设具有特色的专业方向课程和多模块、多层次的实践教学环节。

 


 

 


在线问答
招生电话
0931-2973947
招生电话
0931-2755263

甘公网安备 620103020006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