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媒体兰理工 正文

中国教育报:百年实业报国 一路红柳长歌

2024-12-24 09:43:13点击数:

2024年是兰州理工大学建校105周年。百年历程,学校赓续和厚植实业救国、实业报国的家国情怀,见证并参与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学校淬炼出根植西北、向阳而生的“红柳精神”,培养了28万余名祖国的建设者,并向着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奋勇迈进。

  百年红柳长歌

  兰州理工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服务国家和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学校以“红柳大讲堂”为主要平台,围绕习近平文化思想开展阐释研究、师生先进典型、学校高质量发展等主题,锻造强大思政引领力,进一步构筑以“红柳精神”为代表的师生精神家园。先后获“全国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等学校”“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文明校园”等荣誉,社会主义大学的文化底色更加鲜明。

  红柳,生长在风沙肆虐、环境恶劣的西北高原,有很强的耐寒耐旱、耐风沙耐盐碱的顽强品性,在贫瘠的土地上,它总能汲取到生长所需的养分,形成大面积丛林,擎起盐碱荒漠上火红的信念和绿色的希望。

  每到深秋时节,兰州理工大学甲子山上的红柳便开得如火如荼。百余年来,这里的历代先贤筚路蓝缕、克勤克俭、艰苦自立、玉汝于成,就像挺立在西部荒原和风沙线上的红柳一样,在时光的长河里坚定理想信念,高扬爱国主义精神,培育出一批又一批时代英才。

  2024年年初,兰州理工大学原创校史舞台剧《红柳长歌》迎来首演。该剧由“序”“求索”“奋进”“远航”和“尾声”五个篇章组成,以讲述、歌、舞、情景表演、话剧表演、音乐剧表演、时空对话等多种艺术手段,全景式展现了学校艰苦创业的发展历程,讲述了这所百年学府在立德树人过程中一个个难忘瞬间和感人故事,一搬上舞台,就受到了师生追捧。

  “很荣幸观看了《红柳长歌》的首场演出,藏在校史馆中的档案在舞台上变成了一个个鲜活的故事,让我们对‘红柳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我们要继承先辈遗志,继续弘扬‘红柳精神’,为学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2021级学生孟守洮说。

  《红柳长歌》的编创和演出是学校贯彻落实“三全育人”的重要举措,既打造了一堂生动精彩的校史教育课,更是一次美育实践的全新探索,在参演、观演过程中不断增强师生对校史校情的了解,推动“红柳精神”在师生心中落地生根。“打造《红柳长歌》舞台剧 创新思政教育模式”也成为甘肃省委宣传部门组织评选的2023年全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优秀创新案例。

  近年来,学校党委不断开拓新路、打造品牌、狠抓引导,成立“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推动校院领导力量、管理力量、思政力量、服务力量下沉,加快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培育建设一批弘扬“红柳精神”的高质量精品美育课程和实践活动,形成贯穿专业课堂、思想理论课、思政教育平台及学生社团、学生党支部、第二课堂的工作综合体系,展现出生机勃勃的青春正能量。

  每年学校都会组织思政课教师开展“暑期红色之行”“走基层”等实践教学活动,组织青年大学生诵读马列经典,出版《真理的力量》等6部诵读感悟集,调动了青年学生学习理论经典著作的积极性。高雅艺术进校园、红柳文化节、红柳好声音、红柳骄子辩论赛、红柳科技节、“五月的鲜花”诗词朗诵、银杏林文化节等极富特色的系列文化活动,参与学生3万余人次。各学院还结合学科特色,逐步形成具有专业发展元素、党建活动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活动,深入师生人心。

  学校成立“青春引路人”辅导员宣讲团、红柳青年朋辈宣讲团,不断找寻新思想新主题,开展面向全校的对象化、互动化宣讲,在思想上汇聚奋进力量、在行动上向榜样看齐。同时,紧抓团员青年群体中的“关键少数”,依托“青马工程”培训,系统性开展理论培训、创业体验、志愿服务、交流研讨、社会实践,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受到了广大青年学子的欢迎。

  高原“产业哨兵”

  191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文化运动交相辉映。这一年的5月,毕业于京师测绘学堂的牛载坤先生创办了甘肃省立工艺学校,甘肃的工科教育由此发轫,而兰州理工大学也开启了属于自己的历史。

  1920年,毕业于北平工业专科学校化工专业、参加过五四运动的水枏先生继任校长。

  创办工科教育,以培养实业人才救国,是牛先生、水先生个人的家国情怀。经过一个世纪的沉淀发酵,28万名学子的传承弘扬,这种家国情怀已然形成蓬勃之势。后学们将之喻为“红柳精神”,以爱国进步为底色、以实业报国为追求、以坚韧不屈为个性。

  从1919年至1949年的30年间,甘肃省立工艺学校七次更名,六易校址,在借屋办学中,艰难完成了学科专业的基本布局,办学规模从只有一个编毛科发展到涵盖纺织、化学、肥皂、机械、土木、水利六大专业、19个教学班,毕业生达1500名。这些毕业生就是甘肃省较早的工科人才,散布在机械、纺织、建筑各领域,传播着现代工业文明。

  20世纪60年代,一批专家学者先后从东北重型机械学院、北京机械学院、合肥工业大学等高校云集兰工坪甲子山,组建了水利机械、化工机械、石油矿场机械、焊接工艺及设备等八个“列车组”,筑起了工科人才队伍的西北高地,助推当时的甘肃工业大学在西北高原上跑出了“加速度”。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科学的春天来了。陈剑虹副教授带着他的“低尘低毒焊条”课题参加大会,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此后,学校的科研成果屡创新高。“裂纹技术及YD-1型应力断料机”填补了国际空白,“ZXG-400型新型焊弧电源”填补了国内空白;“QWR90-3.75Ⅲ型涡旋式空调压缩机”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5项、“973”项目3项,国防科技攻关项目11项,学校进入科技创新的“国家队”。

  更为可贵的是,兰州理工大学始终秉持实业报国理想,坚持“四个面向”,组建22个校企合作工程技术中心,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和企业技术攻关难题,完成了一大批技术改造升级项目,让传统产业焕发新的生机活力。每年获批的科研项目中,70%的课题都面向生产一线,70%的学科专业紧密对接国家战略部署和甘肃省支柱产业,成为永久驻扎在大西北的“产业哨兵”。

  兰州理工大学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紧跟时代步伐,瞄准国家创新战略的重点领域、关键主题,推进学科交叉融合,搭建大平台、组建大团队,重组“西北关键有色金属制备加工与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承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项目,在重塑传统生产链、提升产业层级和发展能级上持续发力。获批国家科研项目753项,授权专利1656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高性能铜基/银基丝线材关键制备加工技术”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4个国防特色学科入选“双一流”特色建设工程项目,荣获国防科技进步三等奖,材料学、工程学、化学、环境与生态学4个学科进入ESI前1%。

  西北工程师的摇篮

  西北工程师的摇篮,是兰州理工大学这所“百年老校”响亮的口碑。不仅因为它是西北工科教育的拓荒者,更因为它百余年深耕产业人才培养领域,造就了20余万名奋战在工业建设一线的技术人才,全时段、多领域深度参与了我国工业化的历史进程。他们中既有神舟九号、神舟十号飞船系统副总设计师李卫,焊接技术大国工匠刘霞,“蛟龙号”深海潜航员傅文韬,“时代楷模”八步沙林场治沙人陈树君等杰出代表,更多的是撒播在各个工厂、车间,支撑着整条生产链的技术骨干,以金川公司、白银公司、酒钢集团、兰石化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支柱企业中,40%的技术力量来自兰州理工大学的毕业生。

  这组数据的背后,贯穿着兰州理工大学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书写的是兰州理工大学“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时代答卷。

  进入新时代,兰州理工大学主动拥抱科技革命浪潮,瞄准国家战略需求,精准对接市场供需,动态调整专业设置、课程方案、培养模式,布局未来战略必争领域,聚焦“高精尖缺”工程领域,实施拔尖创新人才特区计划,全力提升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增设7个新工科专业,着力培养能担新型工业化重任的卓越工程师。获批国家一流专业20个、一流课程10门,省级一流专业14个,省级一流课程96门,通过工程教育认证专业19个;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甘肃省教学成果特等奖2项、一等奖3项,材料学院入选全国教育先进集体,2名教师分别获得全国教学竞赛一等奖、全国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

  持续深化就业创业教育,支持学生“国创计划”项目,打造6000余平方米“1厂2区N中心”的红柳创客梦工厂和赛教融合智能制造实践基地,参与学生2万余人次,红柳创客梦工厂获批省级首批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示范中心。每年组织开展以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为引领,以“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为重点的各类学科竞赛100余场,参与学生2万人次以上。入选“国创年会”15项,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上获得国奖1金8银37铜,获国家重点学科竞赛特等奖9项、一等奖144项,学校入选国家创新创业学院建设高校、省级首批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示范中心,连续4年进入全国高校大学生竞赛Top100高校榜单。

  进入新赛道,跑出“加速度”

  全国教育大会召开以后,兰州理工大学3万名师生沐浴着教育的春风、科学的春风,集体站上新赛道、吹响进军号。学校以召开第四次党代会为契机,开展“教育强国,兰理工何为”大调研、大讨论。党委书记赵立香布置大调研,要求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面对学校如何谋新篇开新局的时代之问,以调研开局,以调研开路,突出针对性、科学性、操作性、时效性,在学懂弄通做实中给出兰理工方案。

  学校领导牵头领题、带队破题,坚持目标导向,选准“主题”备足“功课”,从全局角度、发展角度、问题角度解析问题、寻找答案。他们既苦练“内功”,做到学校未来发展与中央部署要求“同频共振”,也借助“外脑”,走基层访民生,和师生面对面交流座谈,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同时走出校园,走进国内一流大学和行业领军企业,实地考察获取经验。坚持成果转化,用情用力做好“后半篇文章”,用翔实准确的数据论证、务实有效的规划举措,绘制出了建设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大学的路线图。

  学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焦树强以“学科、学者、学术、学生、学风、学堂”“六学”为主线,系统阐述了大学如何为“大”、高校怎样为“高”,强调要坚持构建优良学风、带动改进教风、转变干部作风,形成追求卓越、勇于争先的效果。

  学校党委副书记郭旭隽提出数智校园建设“一子落而满盘活”,必须抢占先机,抓紧建设,通过更换数字化新赛道,实现跨越式、高质量、“加速度”发展,推动全校实现全领域变革、全过程治理、全模式转型。

  学校副校长韩建平围绕“建立以国家需求为牵引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实施拔尖培养特区行动计划、课程守正创新行动计划、精品教材升级行动计划、专业提质增效行动计划、数智教育赋能行动计划等对策建议。

  学校纪委书记卢少卿结合机关“四减一增一提升”行动,提出持续加强干部队伍理论武装,强化监督质效,加强纪律建设,加强贯通协作,注重抓早抓小,着力推动干部队伍转作风、提效能。

  “要站在新起点、取得新突破。对标同行业、同领域、同类型先进高校,既务实学习又跳起摸高,紧扣新工科建设、教育强国建设和甘肃省‘四强’行动,立足学校工科背景和学科特色,努力借鉴吸收、换道超车,实现党的全面领导开创新局面,学科建设再上新高度,立德树人展现新作为,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新突破,科技创新跃上新台阶,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作出新贡献,对外开放应对新挑战,党建思政工作呈现新气象,服务师生取得新实效。”赵立香说。

  未来已来,值得拭目以待;蓝图已就,亟需奋力一搏。相信兰州理工大学这所坚守在西北高原上的百年学府,必定能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的新赛道上跑出属于自己的“加速度”。

  (李荣华 朱莉萍)

《中国教育报》2024年12月19日第4版


在线问答
招生电话
0931-2973947
招生电话
0931-2755263

甘公网安备 62010302000661号